“翼龙贷多久能放款?”这问题,真是我在跟农户打交道时,被问得最多的一句。很多人上来就问个数字,好像贷款批下来就像下饺子一样,时间一到就得端上来。但说实话,这个“多久”,它真不是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涉及的因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得明白,翼龙贷的模式,是基于“会员制+信用担保+风险互助”的。这意味着什么?它不像银行那样有明确的流水线,每个环节都卡得死死的,而是更依赖于社群内部的信用流转和担保体系。所以,从申请到最终放款,中间会经过好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是一个“看不见的坎儿”。
最开始的资料提交,虽然咱们都尽量简化了,但涉及到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需要核实的细节还是不少。比如,你种的什么作物,产量怎么样,卖给谁,什么时候能回款,这些都需要一个真实的反馈。有时候,信息不对称或者农户自己对经营状况的记录不够清晰,都会让这个环节的时间拉长。我们也在努力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但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然后是担保的环节。翼龙贷的核心是信用和互助,所以担保方的审核也至关重要。虽然我们提倡的是邻里之间的互相担保,但担保人也得是个靠谱的人,他对借款人的了解程度、担保意愿,甚至是他的自身信用状况,都会影响到审核的速度。这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带有人际关系和信用判断在里面,自然没办法像机器一样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大家都知道,评估信用很重要。但翼龙贷的信用评估,跟银行不太一样。银行看的是你的流水、征信报告,那些都是硬邦邦的数字。而翼龙贷,我们更看重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既有数字上的参考,也有对你为人、经营的了解。所以,如果你只是在银行有过几次小额贷款,信用记录不算特别突出,这不代表翼龙贷就不好使。
我们更会关注你过往的履约情况,比如你有没有在翼龙贷的平台上借过款,还款记录怎么样。这个“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我们这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我们还会看你在当地的口碑,这有时候比冰冷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工作人员或者一些有经验的社群组织者,去跟借款人、担保人,甚至跟一些了解情况的村干部聊一聊。
有时候,你会觉得我们的工作人员在问一些“闲聊”似的问题,比如“你家今年收成咋样”,“你这批货准备卖给谁”,“你家孩子读书怎么样”等等,这些都不是多余的。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用来构建一个更立体的信用画像,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所以,这个环节如果稍微多花点时间,是为了后面的放款更稳妥。
到了最后放款这一步,理论上说,只要前面审核都过了,理论上讲,流程可以很快。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资金的调度。翼龙贷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来自会员的闲置资金,一部分是风险基金。这些资金的到位时间,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优化,但也会受到市场大环境和资金持有者个人安排的影响。所以,有时候不是我们这边慢,而是对方资金还没准备好。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就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效率。虽然我们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但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线下的支持。比如,合同的签署、确认,有时候还是需要人工去跑腿。如果遇上农忙时节,或者天气不好,这些线下的环节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我们一直的目标是,在保证安全和风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放款时间。但这个“尽可能”,它是有边界的。我个人认为,目前翼龙贷的放款时效,在同类农村金融产品中,是相对比较快的。但如果非要跟那些已经非常成熟、拥有大量自有资金银行比,那确实还有差距。但差距在哪里?就是在前面我说的那些“看不见的环节”上,是在我们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探索和优化上。
我记得有个例子,一个农户急需一笔资金周转,他之前在平台上借过一次,记录很好。这次申请,本来资料都挺齐的,担保人也到位。但是,在核实他经营收入时,我们发现他口述的今年预计收入,跟实际的种植情况,比如说,他今年加种了什么,或者天气影响了产量,有点偏差。我们多花了一周时间,去他田里看了看,跟他家人又聊了聊,确认了实际情况后,才放款。虽然耽误了几天,但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信息偏差导致后期还款压力过大。
还有些人,他们把翼龙贷理解成“随借随到”,这个绝对是个误区。我们不是高利贷,也不是什么“应急钱庄”。我们是希望通过社群的力量,解决农民朋友的资金难题,同时保证平台和所有参与者的安全。所以,一旦你遇到“翼龙贷多久能放款”这个问题,不妨多想想,是不是自己还有什么信息可以补充得更完整,或者担保人那边有没有什么需要提前沟通的。
说到底,翼龙贷的放款时间,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它包含了我们对风险的审慎,对客户的了解,以及我们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效率。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但这个过程,就像农村的耕种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