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产期延后”,这问题不少人问,尤其是在一些生产旺季,大家总希望产品能按时交付,但总有些时候,就是会不期而遇。说实话,这事儿看似简单,背后门道可多着呢,很多时候也不是一句“意外”就能打发的。
我从业这么多年,遇到的“产期延后”情况,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不是到了生产的最后关头才发现问题的。很多时候,苗头早就有了,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如说,早期技术方案评审的时候,对某些关键节点的风险评估不够充分,或者说,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到了现场再说。还有就是,供应商的物料到货时间,明明比正常提前了半个月,但因为生产计划排得太满,或者其他部门的配合没到位,导致这个提前量没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反而成了后面压力的来源。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新产品上线做准备,那个产品工艺有点复杂,涉及到几个关键的精密部件。当时,我们的技术部门给出的初步设计方案,在某个链接上就埋下了隐患,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对供应商的质量管控要求,定得比以往的标准稍微低了一点,因为觉得那是“通用件”,不会出大问题。结果呢?等到样品出来,那个部件的精度就是不达标,反复调试,供应商那边也一再返工,最后硬生生把整个产品上市时间往后推了两个月。这中间的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所以说,为什么产期延后,很多时候,根源就在于早期规划的粗糙,以及对风险预判的不足。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没打好,后面盖得再快,楼也容易歪。
当然,也确实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不过,这里的“变化”,往往也并非空穴来风。常见的比如,市场需求突然出现大的波动。我们之前做过一个项目,原本计划产能稳定,但临近上市时,市场反馈热烈得超乎想象,大家都想着赶紧多生产点。这时候,原有的生产线产能就成了瓶颈,要临时加购设备、招募工人、培训,这些都需要时间,自然就会拉长生产周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供应链协同问题”。现在很多生产,都不是一家公司能独立完成的,涉及上游原材料、下游的包装、物流等等。但凡其中一个环节出了状况,比如原材料突然涨价,供应商那边临时调整供货价,或者说,某个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因为自身原因停产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产进度。而且,这类问题一旦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很多时候只能一边想办法找替代方案,一边等待,这自然就导致了产期延后。
我还遇到过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小家电项目。我们和一家国外的核心零件供应商签了合同,一切都按部就班。结果,在预定发货前一周,对方发来邮件,说因为他们工厂的某个重要机器故障,需要停产一周进行维修。那一周,恰好是我们最需要这批零件用于最终组装的时间。当时我们也在努力协调,看能否从其他渠道紧急调货,但这种关键的、高精度的零件,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而且精度还能对得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最终,这个项目不得不推迟了差不多半个月。
这种外部因素的干扰,确实是我们难以完全掌控的,但事后的复盘,我们也会反思,当时有没有更早地了解供应商的产能情况,有没有提前评估他们的风险,有没有考虑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是否有B计划。
进入实际生产阶段后,出现的“意外”也很多。有些是工艺问题,比如某个工序的良品率突然下降,需要停线分析原因,调试设备。还有些是人员操作上的失误,尤其是在赶工期的时候,疲劳作业容易出问题,导致产品不合格,需要返工,这就直接影响了整体进度。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生产一批电子产品,有一道焊接工序,一开始良品率挺高的,但到了后面,突然下降得厉害。我们停下来检查,发现是车间温湿度控制系统出了点小问题,导致焊接时锡的流动性不稳定。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温湿度波动,但对于精密电子产品的焊接来说,就是致命的。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又耗费了不少时间。而且,当时车间里也临时调配了新的操作人员,因为不熟悉流程,也出现了一些小差错,尽管我们有培训,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磨合期。
这些都是为什么产期延后的真实写照。生产现场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一个“点”,如果哪个“点”出了问题,又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就可能变成一个“线”,最终影响整个“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期”。
很多时候,面对为什么产期延后的风险,管理者会倾向于“赶工”。但有时候,“赶工”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原定的“延期”变成“大延期”。比如,为了赶上进度,临时增加夜班、加班,员工疲劳度增加,出错率自然也跟着提高。而且,很多设备也有其最佳运行状态,长时间高负荷运转,不仅会增加故障率,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惨痛教训。当时有一个重要的产品发布,原计划的产期非常紧张。为了赶进度,公司决定让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并且临时招募了一批人手。结果,夜班的工人因为不熟悉设备,操作失误频频,导致一批产品需要返工。更糟糕的是,连续高负荷运转,一台关键的生产设备出现了故障,维修又需要好几天。最后,原本可能只是推迟一两周的产期,因为这个“赶工”的决定,直接延后了一个多月,而且客户对产品的质量也产生了担忧。
所以,面对产期延后的可能,我们常常需要在“冒险赶工”和“接受适度延期”之间做一个艰难的权衡。有时候,稳字当头,有序地推进,即使稍微延期,也比因为赶工而导致更大的问题要好。当然,这需要非常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决策能力。
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质量和进度的关系。有时候,为什么产期延后,就是因为在追求进度的时候,对质量的要求有所放松。比如,为了尽快出货,减少了质检环节,或者缩短了测试时间。这样做短期内可能看起来进度加快了,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续的补救措施,比如召回、维修,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我亲身经历过,在某个项目中,领导为了催促我们加快进度,要求减少某些产品出厂前的抽检比例。当时我们确实有一些顾虑,但还是按照要求做了。结果,在产品交付给客户后不久,就收到了客户的反馈,说有几批产品出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虽然我们迅速响应,进行了更换,但客户的信任已经受到了影响。这次事件之后,我们深刻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进度而牺牲质量。
所以,当问到为什么产期延后,我的回答是,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早期风险的忽视,对供应链协作的低估,生产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甚至是管理者在进度与质量之间的摇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更 robust(坚固、有韧性)的生产管理体系,从源头防范风险,并能在出现问题时,快速、有效地应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延期”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