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一般占多少股份?”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总觉得这问题问得有点太笼统了。就像问“一本书一般多少钱?”一样,得看是盗版小册子还是精装大部头,关键还得看你想要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对方愿意出多少代价。
刚开始接触这行的时候,我也以为有个固定比例,什么种子轮、天使轮、A轮,好像都有个大概的“标准”。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几乎没有“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一次融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谈判过程。创业公司在最开始,尤其是种子轮和天使轮,很多时候创始人自己占股比例很高,可能90%以上。这时候,即使来了投资人,他们要的也不光是股份,更多的是经验、人脉和对公司发展的指导。所以,这时候的股份稀释,可能也就5%-15%左右。这个比例,说实话,对创始人来说,心里可能也挺不踏实的,毕竟一下就少了很多“绝对控制权”。
我记得有个做智能硬件的朋友,早期找了位天使投资人,给了对方10%的股份,对方确实给了很多行业资源,但同时,对公司运营也指手画脚,有时候甚至影响了团队的决策。后来再融资,创始团队感觉跟被绑架了一样,很多事情都得跟这位早期投资人商量,甚至为了“安抚”他,不得不给他一些额外的承诺。这中间的权衡,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
而且,投资人看重的不仅仅是股份比例,还有估值。高估值意味着同样的钱,能拿到的股份比例就低。创始人总想把估值抬高,但投资人会根据市场情况、团队能力、项目潜力来压估值。这两者的博弈,直接影响了最终的占股比例。
这就像切蛋糕,公司(蛋糕)值多少钱,决定了你这一口能吃到多少。比如,一个项目,种子轮估值1000万,投资人投了200万,那他拿到20%的股份。但如果因为市场前景好,或者创始人能力超群,估值能做到2000万,投资人投200万,那他拿到的股份比例就只有10%了。这个差异,对于创始人来说,就是未来股权价值的巨大差别。
我见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创业团队,他们对自己的项目有极大的信心,宁愿在早期稀释少一点股份,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说服投资人接受一个更高的估值。也有一些创始人,急于获得资金支持,愿意在早期给出更高的股份比例,希望借助投资人的力量快速扩张。这两种策略,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创始人对公司发展阶段的判断和对未来风险的预估。
有一次,一个朋友的项目,早期因为估值问题,谈了很久都没谈拢。我当时也参与了一些讨论,觉得他的预期确实有点高,但他也坚持认为自己的技术壁垒很高,应该获得更高的估值。结果,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等他再次去找那个投资人时,市场环境已经变了,估值也跟着降下来了。这教训,真的挺深刻的。
到了A轮、B轮甚至C轮,情况又不一样了。这时候公司通常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甚至已经有了稳定的营收。投资人这时候更看重的是公司的成长性、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以及能否达到下一个里程碑。这时候,投资的金额也更大,相应地,投资人占股的比例可能会在15%-30%之间浮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举个例子,某个SaaS公司,在A轮融资时,因为产品迭代速度快,用户增长迅猛,市场需求也旺盛,所以投资人愿意给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创始人团队也想保留更多的股权,以保持对公司的控制力,所以双方在估值和股份比例上做了很多拉锯。最终,可能是投资人占股20%,创始人团队占股60%,早期员工和顾问占股10%,剩下的10%作为期权池预留。
有时候,投资人还会要求一些“特殊条款”,比如优先清算权、反稀释条款等等。这些条款虽然不直接体现在股份比例上,但却能影响投资人在退出时获得的实际收益,从而间接影响创始人团队的利益。所以,聊股份比例的时候,别忘了把这些“附加条款”也考虑进去。
对于创始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盯着“风投一般占多少股份”这个模糊的数字,而是要理解每一次融资背后的逻辑和权衡。你要想清楚,你出让一部分股权,是为了换取什么?是资金、是资源、是经验、还是更快的成长速度?
如果你认为公司非常早期,创始人团队的控制权至关重要,那就尽量在保持核心控制权的前提下,争取更有利的估值和更低的稀释比例。如果你认为公司需要快速扩张,需要借助投资人的力量来抢占市场,那么适度的稀释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帮助公司加速前进的投资人。
我见过不少创业者,过于纠结于创始团队的股权比例,结果因为谈不拢而错失了好的投资机会。也有一些创业者,一开始就想把自己公司估值得天高,结果投资人觉得不靠谱,直接放弃了。这都是走偏了。
归根结底,股份是公司未来价值的体现。你的目标应该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仅仅盯着自己手里的那块“蛋糕”的大小。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能帮助你把蛋糕做得更大,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我个人经验来看,如果一个项目是大家普遍看好的,而且创始人执行力很强,那么在早期,投资人拿到15%-20%的股份是很正常的。如果项目有技术壁垒,但市场前景不确定,那么这个比例可能会稍微高一点,比如20%-25%。等到A轮,如果公司已经跑通了商业模式,投资人拿到15%-25%的股份也属于常见情况。当然,这都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具体情况千差万别。
而且,很多时候,投资人拿到股份,并不是为了“控制”公司,而是为了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他们的持股比例,更多的是基于他们投入的资金占公司总估值的比例。所以,与其纠结于“占多少”,不如多花心思把公司做好,提升估值,稀释的“那点股份”的价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最后,我想说,聊“风投占多少股份”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去饭店吃饭一般会花多少钱?”一样,答案永远是“看情况”。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只有根据具体项目、具体团队、具体市场环境,进行灵活的判断和谈判。一个成功的融资,是创业团队和投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某一方的“胜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