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交易成本,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是 brokerage fee,或者什么印花税之类明面上的费用。但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事情远不止那么简单。有时候,那些看不见的“隐形成本”才真正能把人拖死。
最根本的,你想成交,得先找到人吧?哪怕是在国内,你想卖个二手房,得先知道谁想买,价格大概怎么个行情,房子有什么问题,这些信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就得花时间去看房,跟中介打交道,甚至在网上搜。这就叫搜寻成本。
而且,你永远无法保证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卖家知道房子真实情况,但买家不知道。买家知道自己预算,但卖家不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就逼着你得花更多精力去验证,去问,去比较。你想想,买个稍微贵点的设备,你要对比多少家供应商?每个供应商你都得派人去考察,去问他们的产品参数,售后服务,交货周期。这来来回回跑的、问的,都是钱,都是时间,就是搜寻成本。
我们以前有个项目,想采购一批定制化的电子元器件。本来觉得供应商挺多,选个便宜的就行。结果呢?便宜的那家,货不对板,延迟交货,售后完全跟不上。最后为了赶工期,不得不加钱从另一家高价买,还耽误了整个项目的进度。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光看价格,不看信息质量,搜寻成本有多高。
找到了人,谈价格,谈条款,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想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所以就有了谈判。讨价还价,磨嘴皮子,来来回回拉锯,这其中消耗的精力、时间,都算成本。有时候,为了一个零点几个点的折扣,大家能谈上半天。
更别提复杂的交易了,比如并购、重组。那涉及到法律、财务、技术、市场等方方面面的专家,光是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就得花一大笔钱聘请律师、会计师。他们需要查阅海量文件,核对账目,评估风险。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本。而且,决策过程中,如果内部意见不统一,还需要层层审批,开各种会议,这些决策环节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加起来也相当可观。
我记得有个朋友,他们在做一个大宗商品采购,跟一个国外供应商谈合同。对方提出的条款非常苛刻,涉及到很多我们不熟悉的国际惯例。光是请熟悉国际贸易法的律师来审合同,就花了不少钱。然后围绕几个关键条款,双方掰扯了好几周,每次邮件往来,每一次tel会议,都消耗着时间和耐心。最终虽然谈成了,但那过程的煎熬,真不是一点半点。
合同签好了,但这事儿还没完。你得监督对方是否按照合同要求履行义务,是不是按时交货,质量是不是合格,付款是不是及时。尤其是那些涉及长期合作,或者地理距离较远的交易,监督成本就更高了。你需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可能要派驻人员,或者定期进行检查。
比如你跟一个代工厂合作,你需要定期去工厂检查生产进度,抽检产品质量。如果你自己不去,就得请第三方来监督,这本身就是一笔开销。更别提万一对方违约了,你还得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权,这其中的诉讼费、律师费,以及耽误的时间,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我们公司之前有个供应商,初期合作的时候很规范,按时交货,质量也稳定。但后来,因为内部管理出了问题,开始出现交货延迟,产品合格率下降的情况。我们为了保证生产线不中断,不得不安排更多人手去催促、去检查,甚至有时候还得找备用供应商。这额外的管理、检查和应对风险的成本,比我们当初付给供应商的货款都要高。所以说,签合同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监督和执行,才是真正检验交易成本的关键。
这个有点容易被忽略,但它同样重要。当你决定去做一笔交易,或者选择一个供应商的时候,你就放弃了去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比如说,你花了大量时间去谈判和监督一个项目,这期间你可能就没法去开拓新的客户,或者研究新的市场。这些“失去的”潜在收益,就是机会成本。
就像你现在读这篇文章,你也是在付出时间,你本可以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比如完成手头的工作,或者休息一下。当然,你选择读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获取信息带来的收益大于失去的其他机会的收益。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个决策,背后都有机会成本在考量,虽然不一定能精确计算,但它确实是存在的。
这一点其实很多时候是“看不见”但又“怕”的成本。万一合同出现问题,或者一方违约,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超之前的显性成本。比如,你买了一批原材料,结果供应商违约,导致你的生产线停工,这停工造成的损失,以及你需要紧急寻找替代方案产生的额外费用,都属于违约成本。
有时候,违约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涉及到信誉的损害。一旦你的产品因为供应商的问题出现质量问题,客户对你的信任度就会下降,这后面的声誉损失,修复起来可能比直接的经济损失还要困难。
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大家倾向于只看到最直接、最显性的部分,比如支付给对方的款项,或者直接发生的运费、税费。但那些搜寻信息的时间成本、谈判磨合的时间成本、监督执行的精力成本,甚至是潜在的违约风险,很多时候都被“一带而过”了。尤其是在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对流程和风险的判断就更容易失准。所以,做任何一笔交易,真的得把这笔账算细了,才能避免栽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