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头”是很多行当里常有的状态,尤其是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积累经验的领域。但“闷头要多久能够好”这个问题,说实话,没人能给个标准答案。就好像问“一个好厨师要学多久”,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这事儿挺玄乎的,也挺磨人的。
我们常说的“闷头”,其实可以拆解成几个层面。首先是最直观的“埋头苦干”,就是一门心思扑在事情上,不管外界怎么热闹,自己就铆足了劲往前冲。这种状态下,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好像一眨眼就过去好几天,但具体进步了多少,自己心里也未必有底。
其次是“深度钻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埋头苦干了,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啃硬骨头,去理解事情的本质,去探索那些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这时候的“闷头”,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你知道有个目标在那儿,但具体路径需要自己一点点凿出来。
还有一种“闷头”,我觉得更有意思,就是“消化吸收”。你接触了很多信息、学了很多知识,但它们就像还没来得及消化的食物,堆积在肚子里,消化不良。这时候的“闷头”,是为了让这些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说到“好”,这玩意儿就更不好定义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所谓的“好”,其实是“相对好”。尤其是在一些创新性的领域,或者像我们做内容、做技术这种,今天的“好”可能明天就过时了。
拿我们公司举例,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有洞察力的内容。早期我们可能觉得把信息收集全、逻辑梳理清楚就算“好”了。但随着市场变化,用户需求提升,我们对“好”的理解也在不断迭代。现在,我们更看重内容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能否带来启发,甚至能否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所以,当你问“闷头要多久才能好”,其实也是在问,你多久能找到那个让你自己也认可的“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在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调整才能建立起来的。
我记得刚开始接手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我也是一头扎进去,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能做。那时候的“闷头”,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觉得只要足够努力,结果自然会来。结果呢?碰壁是肯定的。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却差强人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为了优化一个产品的功能,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天天对着代码,改了又改,测试了又测试。自己觉得已经非常完美了,提交上去后,用户反馈却说体验还是不够好。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的“闷头”可能只在一个狭窄的维度里打转,忽略了更宏观的用户视角和市场需求。
这种“瓶颈期”,几乎是每个“闷头”的人都会遇到的。你感觉自己好像在原地踏步,或者进步非常缓慢,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是否都有意义。这时候,继续“闷头”还是找人“取取经”,就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在“闷头”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个“爆发期”,觉得自己突然“顿悟”了,然后就能做得很好。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并不是真的“顿悟”,而是前面“闷头”积累的量变,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质变。这个质变,可能来自你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也可能来自你对某个流程的熟练掌握,甚至是来自你对某种规律的把握。
所以,与其说“闷头要多久才能好”,不如说“闷头”是积累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闷头”的方式。是死磕一个点,还是多维度学习?是闭门造车,还是偶尔抬头看看天?
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阶段性闷头”加上“适度交流”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在某个时期,专注于学习一项核心技能,不被外界干扰。但到了某个节点,或者感觉自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不妨主动找行业内更有经验的人聊聊,看看他们的看法,或者参加一些技术交流会,听听别人的经验。往往,别人随口一句话,就能点醒你,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说到底,“闷头”是为了更好地“出头”。如果一直“闷头”下去,甚至越“闷”越“迷糊”,那这种“闷头”就是一种消耗,而不是成长。找到那个平衡点,让“闷头”真正服务于“进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