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资新设银行?从“造车”到“造金融”的逻辑链

股权投资 (7) 2周前

为什么投资新设银行?从“造车”到“造金融”的逻辑链_https://m.lcjysmgs.com_股权投资_第1张

很多人一听“新设银行”,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就是“风险高”、“门槛高”、“周期长”,然后就觉得没意思了。但站在投资的角度,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过的人看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 just 是凑钱开个店,这里面有一套自己都得捋清楚的逻辑。

市场缝隙与数字化渗透

我们都知道,传统银行体量庞大,转型数字化是个慢动作,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历史包袱太重而显得力不从心。但市场需求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那些长尾客户,他们往往得不到足够好、足够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时候,新设银行的机会就来了。想想看,那些新兴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支付习惯、贷款需求,甚至理财偏好,都跟过去不一样了。他们习惯了手机上的丝滑体验,他们不希望跑网点、填表格,他们想要的是即时响应、个性化服务。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缝隙,而新设银行,尤其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以科技驱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设银行,恰恰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我见过一些案例,新设银行抓住了特定行业的痛点。比如,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它们的经营状况,绕过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提供更灵活、更快速的信贷服务。这种精准的切入,是老牌银行难以快速复制的。它们不需要像老银行那样去改造庞大的IT系统,可以从零开始搭建最适合当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核心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更别提数字化渗透了。现在什么不是数字化的?金融服务更是。新设银行往往能更好地拥抱最新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风控、客服上的应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创新,云计算带来的弹性扩张能力。它们可以更纯粹地利用这些技术,而不是像传统银行那样,需要考虑和旧系统兼容的问题。这就像是让你选择造一辆全新的电动车,还是去改装一辆老旧的燃油车,高下立判。

风险控制与科技赋能

说到新设银行,风险控制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担心,新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行,一旦出了问题,损失惨重。但我觉得,这个观点也有些片面。新设银行,尤其是那些有经验的团队操盘的,他们在设立之初就会把风险控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往往能通过科技手段来加强风控。比如,引入更先进的信用评估模型,结合客户的交易行为、社交数据(当然是在合规前提下)等,来更精准地判断风险。

而且,新设银行在产品设计上也会更审慎。它们不会一开始就玩那些复杂、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更多的是聚焦在最基本、最核心的存贷款、支付结算等业务上,并且利用科技手段来优化这些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比如,通过智能客服来处理大量的咨询,通过自动化流程来审批小额贷款,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和操作风险。

当然,我不是说新设银行就没有风险。任何金融机构都有风险。关键在于,新设银行有没有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团队,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体系,有没有股东的长期支持。如果这些都有,那么新设银行的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监管机构对新设银行的审批也非常严格,这本身也是一种风险过滤。

股东结构与长期价值

投资一家新设银行,你其实是在投资一个金融牌照,一个团队,以及他们所描绘的未来蓝图。如果股东结构足够稳健,有长期投资的意愿,并且能够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战略指导,那么这家新设银行就有很大的成功潜力。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有强大的股东支持,他们不仅仅是出钱,更多的是输出资源、经验和品牌影响力。

我见过一些新设银行,它们的股东背景非常多元化,有传统的金融机构,有大型科技公司,也有一些知名的产业资本。这种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可以为新设银行带来不同的资源和协同效应。比如,科技公司的股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流量导入,产业资本可以带来客户和业务场景。这些都是新设银行在初期发展中非常宝贵的资源。

当然,股东的短期逐利行为对新设银行来说反而是个危险信号。因为金融业务的本质是稳健经营、长期发展。如果股东只想快速tx,那么这家新设银行很可能在早期就会因为激进的业务扩张而埋下隐患。

牌照价值与监管环境

在中国,获得金融牌照的难度众所周知。一张银行牌照,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稀缺性和价值。新设银行,就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最新的监管要求和市场趋势来构建其业务模式和公司治理。相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瘦身”或“拆分”的传统金融机构,新设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

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积极引导,新设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实正在不断扩大。它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政策红利,抓住市场机遇。当然,监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护了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对新设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总的来说,一个清晰、可预期的监管环境,对于新设银行的长期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我也遇到过一些对新设银行感到困惑的客户。他们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投一家老银行的股票?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想买的是“旧酒”,那就去买老银行。但如果你看好的是“新世界”,是金融科技带来的颠覆,是数字化重塑的金融业,那么投资一家有潜力的新设银行,可能才是更具前瞻性的选择。这就像是早期投资一家新兴的汽车制造商,你可能要承担更多风险,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巨大的。

实操中的挑战与应对

当然,我说这些,也不是完全忽视其中的风险和挑战。我亲身经历过一些新设银行的尝试,也看到过一些不成功的案例。最常见的挑战,就是人才的吸引和留存。一家新设银行,需要的是既懂金融业务,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往往非常抢手。另一个挑战是获客成本。虽然数字化降低了很多运营成本,但在初期获取高质量客户,仍然需要大量的市场投入。

还有就是,业务模式的验证。一个好的想法,不一定能转化成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很多新设银行在初期会尝试很多不同的业务,但只有少数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我见过一家新设银行,初期想做社区银行,后来又转向做供应链金融,最后又尝试科技赋能的消费信贷,这种频繁的战略调整,其实是对团队和资源的极大消耗。

但正因为有这些挑战,才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审慎的判断。投资新设银行,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技术进步、监管政策以及团队执行力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评估。它需要的是一份“造车”的耐心和“造金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