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对什么?不止是电视,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

金融服务 (7) 2周前

长虹对什么?不止是电视,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_https://m.lcjysmgs.com_金融服务_第1张

“长虹对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刚入行的时候我也懵过。印象里就是电视机,那时候谁家有个长虹彩电,那可真是够时髦的。但做久了才发现,这“长虹”二字,承载的东西远不止家里的那台显示器,它更像是一条贯穿我们生活,不断延展的线。

从“看”到“用”,长虹的边界扩张

最早,大家知道长虹,肯定是因为电视。当年能买一台彩色电视机,那是大事。长虹那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实在、耐用,就像我们父辈的那一代人,朴实可靠。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那台老式显像管电视,画面虽然不算特别清晰,但色彩浓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西游记》,那种氛围,现在的小年轻可能很难体会了。长虹在那个年代,几乎就是“家庭娱乐中心”的代名词。

但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我们从“看”电视,变成“用”电视,再到“玩”电视。智能电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长虹也跟着这个趋势,不断地迭代产品。一开始,那些智能功能,说实话,做得有点笨拙,操作也卡顿,用户体验并不理想。我当时接触的客户里,有不少抱怨过,觉得长虹还是守着老一套,跟不上趟儿。不过,这确实是很多传统企业转型时都会遇到的阵痛,尤其是在软件和互联网这块。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一个项目,需要给一个家电卖场提供智能家居的解决方案。当时很多品牌都在推自己的智能生态,长虹也出了不少智能家电,比如冰箱、空调、甚至一些小家电。我去他们展厅看了看,当时的产品线已经很丰富了,从电视到冰箱,再到各种连接设备,都有涉及。他们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要把长虹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智能家居品牌,而不仅仅是电视。这其中涉及到用户数据的打通、场景的联动,还有不同产品间的兼容性问题,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电器堆在一起那么简单。

不止是家电,还有科技的触角

说实话,长虹对什么?这个问题,我后来发现,已经开始触及一些更深层的技术领域了。比如说,军工出身,这个背景不少人知道,但具体应用在哪里,很多人就说不清了。实际上,当年很多家电技术,包括一些精密制造、材料科学方面的积累,都来自于这个背景。这不像做软件,一蹴而就,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沉淀。

我接触过长虹的一些相关产业,比如他们的显示技术,不单单是电视面板,还延伸到了车载显示、工业显示等领域。这些领域对画质、稳定性和耐用性的要求非常高,不是普通消费级产品能比的。我记得有个做汽车电子的朋友,提起长虹的显示模组,评价还挺高的,说在某些参数上,做得相当扎实。这就说明,它在核心技术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且这些技术,会慢慢渗透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产品中。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关于物联网(IoT)。长虹一直在布局这块,想把家里各种电器都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这背后牵扯到大量的通信协议、数据处理和安全问题。我亲眼见过他们内部讨论这些技术方案,有时候一个设备怎么连接,数据的加密怎么做,都会争论半天。这种对细节的抠,虽然过程可能慢一点,但打好了基础,未来的扩展性才更强。就好像盖房子,地基打不牢,上面盖多高的楼都没用。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模式的转变

现在大家买东西,越来越看重服务了。长虹对什么?在我看来,也包括了它在服务端的投入。从传统的售后维修,到现在的远程诊断、on-line客服,再到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内容推送、会员权益等等。这是一种模式的转变,从单纯的“卖一件电器”变成“提供一套解决方案,一种生活体验”。

我之前参与过一个长虹电视的售后项目,主要是针对老用户,提供免费的系统升级和一些延保服务。我发现,很多老用户对长虹还是很有感情的,他们不是不买新产品,而是觉得老东西还能用,而且长虹的服务也跟得上。这种用户粘性,我觉得是很多新兴品牌比较难短时间建立起来的。当然,服务也需要不断优化,我见过不少用户反馈说,有时候售后响应慢,或者升级后的系统不稳定。这些都是需要长虹持续去解决的问题。

更进一步说,长虹也在尝试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租赁、订阅服务。虽然目前可能还不是主流,但这是大势所趋。当产品本身的功能已经趋于同质化的时候,谁能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谁就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所以,当你再问“长虹对什么?”的时候,我觉得答案会越来越复杂,它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围绕这些展开的一整套价值体系。